2017.11.25 瑞龍瀑布〈石崁湖瀑布、山坪頂瀑布〉 (南投竹山)

瑞龍瀑布20171125(1).JPG 

沿著竹山地區投52線經山坪頂前往瑞龍瀑布。

瑞龍瀑布20171125(2).JPG

投52線沿途茶園風光

  

2017/11/18再次來到南投縣竹山鎮繼續不知道已來探訪幾趟的登山行程,因鯉魚尾山實在不太好搞,雖然登上了三等三角點內補101號標高360公尺的基石山頭,但於另一側山頭的台灣省政府圖根補點卻因酸藤叢生、瘦稜危險而不得不放棄,也因費時探勘此山而導致原本預計順道前往的瑞龍瀑布之行、就只能暫緩了。相隔一週、因緣際會繼續安排瑞龍瀑布附近的山邊山(標高302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雲林林內南投竹山交界)及山坪頂山(標高308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南投竹山),因此沒隔太久時間,就順利順道完成了探訪瑞龍瀑布的行程了。瑞龍瀑布是加走寮溪的最後一個瀑布,上游就是太極峽谷,早期名為石崁湖瀑布,後來又以所在地名名為山坪頂瀑布,故總統蔣經國先生於民國七十年蒞臨巡視,見其狀如飛龍,特為之命名為「瑞龍瀑布」。瑞龍瀑布高度約為三十公尺,共分為三段,瀑布上游種有大片孟宗竹林,下游溪谷潺潺流水清澈,充滿大自然幽靜的氣息,沿途竹林風光則有如電影「臥虎藏龍」之美麗景色。瑞龍瀑布屬南投縣政府所轄,南投縣政府觀光處已於103年與105年,分別將加走寮溪所屬之瑞龍瀑布以下河段及杉林溪園區以下加走寮溪河段列為禁止水域,禁止從事水域遊憩活動,民眾前往時,勿從事水域遊憩活動。瑞龍瀑布位於竹山鎮坪頂里加走寮溪沿岸,距離市區十五公里,景色天成,七十四年及七十五年間加走寮溪中、上游豪雨造成土石嚴重崩落,為安全起見,暫行封閉,後經省林務局南投林管處重新完成森林遊樂區初步規劃,可惜九十年桃芝颱風又造成周邊環境嚴重毀損,故一直處於封閉狀況。前往瑞龍瀑布先經過215公尺長的瑞龍吊橋,再近距離仰望豐沛的瑞龍瀑布從30公尺高空奔落,採自然工法完工的景觀步道及平台,將於2017年底前啟用。

 

◎交通資訊:國道3號南下(竹山交流道下右轉)→台3線(集山路-大明路)→(竹山遊客中心左轉)自強路→(右轉)鯉南路→瑞興大橋前(左轉) →山坪頂停車場→步行20分鐘→瑞龍瀑布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017.12.16 小油菊綿延的美麗黃色花牆 (雲林古坑)

小油菊20171216(1)

在濃霧中遇見美景~《小油菊》綿延的美麗黃色花牆。 

小油菊20171216(2)

小油菊:菊科Compositae,小葵子屬Guizotia。

 

在台灣各地登山過程中,除了登頂、摸基石的樂趣,更愉快地是能在旅程中意外邂逅美景或各種生態、珍貴古蹟等事物,今天在南投竹山、雲林古坑濃霧中穿梭爬山摸基石,於前往標高1000公尺以上茶園中的龍頭山時,就在濃霧繚繞的崎嶇山路中,瞥見了綿延的《小油菊》美麗黃色花牆,此刻當然要撥點時間、駐足欣賞一番了。雖然小油菊花海也常有機會欣賞,但在山中意外邂逅綿延一整山坡的小油菊黃色花牆,卻也讓人驚喜萬分...,這花牆的主人應也是性情中人吧,才會如此浪漫、在山中播下了這些美麗種子...。

 

小油菊(學名:Guizotia abyssinica)

菊科 Compositae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11.25 鐵道秘境木造百年驛站【石榴車站】《歷史建築》 (雲林斗六)

石榴車站20171125(1)

石榴車站舊稱 「石榴班驛 」是日治時期就存在的木造百年驛站。  

石榴車站20171125(2)

石榴車站是當年縱貫鐵路未通車就已運行的百年驛站。

 

於林內公園爬了龍過脈森林步道的南林內山及探訪了林內神社遺址後,轉往較熱鬧的斗六市區尋找晚餐地點,就在路途瞥見一個巷口有【石榴車站】指標,映入眼簾的第一個想法是,嗯~很特別的站名,接著直覺這座車站好像有點印象,是否也是跟先前記錄的海線五座古老車站一樣是日治時期就存在的木造車站呢?!吃過晚餐後回頭返回斗六交流道準備北返之前,就繞進這個巷子探訪謎般的【石榴車站】~當然是對我來說囉不過這座車站位置有些偏離台三線主要道路,繞來繞去才終於抵這座靜謐的神祕車站。果然眼前出現的是一座古樸的木造樣式車站,停車參觀這座百年驛站,同樣感受著悠悠古意的氣氛,只是跟先前的「日南車站」等木造車站一樣,爬過山之後已入夜,只能拍拍〝夜景〞了。不過這個時刻有個好處,就是拍照不用清場,是一座空蕩蕩的小站氛圍,除了偶爾經過的列車和零星的下車旅客...。

石榴車站舊稱「石榴班驛」,是日治時期就一直存在的木造車站。於二次大戰後改名石榴,其創立之初的目的是軍需而非客運,因此是當年縱貫鐵路未通車就已運行的百年驛站。整個車站站體設計很簡易主要由事務室(辦公室)、信號室(行車運轉室)、宿值室(休息室)、廊下(走廊)及儲藏室等空間組成岸式月台兩座本站山側月台原為島式月台,後來降為招呼站之後,站內之側線已全部拆除,僅留下兩條通過線。過去曾因石榴生產的砂質品質優良,於日治時期要建造鐵路所需的砂石,皆來自石榴,遂有運輸砂石的「石碴支線」,因此也寫下了早期砂石運輸的一頁風光歷史。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2017.11.27 2017桃園第三屆花彩節〈大溪場區

花彩節大溪場區20171127(1)

2017桃園花彩節大溪場區位於桃園市大溪區月眉路兩側農地。 

花彩節大溪場區20171127(2)

2017桃園花彩節大溪場區展出時間為2017年11月18日-11月26日

 

一年一度的「桃園花彩節」於10月28日起至11月26日分別在楊梅、中壢、蘆竹、大溪四大主場區,以及圓光寺、龍潭、平鎮三區副場區陸續登場。除了規劃有4大主場區加上3個副場區外,也結合AR科技,讓民眾可以體驗真實花海與虛擬花海結合的樂趣。每年的桃園花彩節均以大規模花海作為主打,各花區也打造有專屬特色花海。4大主場其中楊梅為漸層花海,中壢推出向日葵花海,蘆竹有首次出現的黃金大波斯菊,大溪則是可以一邊賞花海,一邊觀賞黃金稻田,每一處都各具特色。楊梅場區最早開跑,對於我們來說是也是車程最近的場區,10月29日已經去參觀過了,龍潭場區則因11月5日正好到龍潭郊區庭園餐廳參加小學同學會,結束後順道提前去賞花(龍潭場區活動期間:2017年11月11日-11月19日)。11月12日也因剛好因事經過花彩節平鎮場區(平鎮區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週遭農地)附近,而有機緣順道走走欣賞最後一天活動的花海美景。其實昨天(11/26)已是第三屆桃園市花彩節的最後一日活動了而最後一個展出場區是大溪場區,活動期間:2017年11月18日-11月26日。本來也沒計畫前來賞花,但剛好因緣巧合,在活動結束次日(11/27)正好有空檔,而且天氣轉為晴朗,就安排下午前往走走,在現場發現也有蠻多遊客趁週一非假日時間前來賞花,所以也頗熱鬧的。工人正在拆除活動架設的裝置藝術等作品,國定古蹟李騰芳古宅週一也未開放,不過花海依舊歡喜迎賓,不受影響...。

 

 

◎以下為2017 桃園第三屆花彩節各廠區的活動時間及展出地點資訊: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017.11.27 【白茅草】一場秋浪漫飄逸雪景 (桃園楊梅)

白茅草20171127(1)

有如雪景般的浪漫白茅草景致(背景:那結山鳥嘴山連稜)。 

白茅草20171127(2)

白茅:禾本科 Gramineae,白茅屬 Imperata。

 

好像是去年初次遇上這一大片美麗浪漫的【白茅草】,尤其是在晴朗的秋陽撒落的陽光下,有如一場晚秋柔軟飄逸的美麗雪景。今年沒有刻意尋訪,正好在東北季風充滿濕意後終於放晴的日子,選擇走這一條小路前往台66線朝目的地前進,因此有緣再度邂逅這場秋日美景。

白茅(學名:Imperata cylindrica),又名藗,為禾本科白茅屬下的一個種。在中藥中食用其根部,稱作白茅根,又稱作茅根、茅草根、絲茅、茹根,可清熱。通常分布於日曬良好的河灘或草原地區。

白茅草喜陽耐旱,生命力極強,極具侵略性,一旦被它佔據的地盤,其他植物就難有立足之地,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惡毒的十種雜草之一。白茅草的葉片長而柔軟繁殖力強再加上生長速度快,被佔據的地面會很快地就變成密不通風的一片草原。使用刀子或鋤頭雖然可能很容易就將白茅草地面上的禾桿和葉去除,但對白茅草而言這種除草方式只能算是表面功夫,因為不消幾天後,很快地又會由地下莖冒出新的葉子,只有砍除地上部份、對白茅的地下莖可說是完全沒影響。但同樣一件事情,不同角色的人總是會以不同角度來看,一大片白茅草花,行旅者看到這一大片白茫茫花海會欣悅不已,而同樣一片白茅草花看在農人眼裡卻是令其頭痛的場景哪。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11.06 古拙【衷於自然】種子手作展 (新北新店)

植物手作展20171106(1).JPG

進入展場入口前的展出作品(龍腦香種子手作) 

植物手作展20171106(2).JPG

旁邊有著一篇「衷於自然」的序文。

  

很難得有機會一次看到很多種類的植物種子,也可以欣賞許多很棒的種子手作創作,剛好有這個機緣、幸運沒有錯過這次珍貴展出。

  

展覽主題:王小杏老師植物手作展【衷於自然】 

展覽日期:2017/11/4~30 (每週五公休)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11.25 林內神社〈林內公園〉 (雲林林內)

林內神社20171125(1)

林內神社神域盡頭的第三鳥居為重製的鳥居,現在作為濟公廟之牌樓,可行車於此處停車場停車。

林內神社20171125(2)

另一個角度觀看第三鳥居。

 

於南投竹山爬兩座山之後,決定再繼續南下至雲林林內鄉的林內公園摸黑加菜,走走有建設的龍過脈森林步道,加摸一座南林內山(標高166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至於林內山(標高233公尺,三等三角點一七八號)已於2011/1/22登臨過了。 當開車來到濟公廟前,看見眼前出現一座鳥居(重製的第三鳥居),才發現這裡原來也是日本神社的遺址(雲林縣景點類別:歷史遺跡),這下真是意外的收穫、一舉兩得了。

先沿著石階往下走,中途可以見到第二座鳥居(第二鳥居),下到入口處再沿馬路續走到電信局前方的丁字岔路口,可見到另一座鳥居(第一鳥居),因此這裡目前共有三座鳥居,好像之前還沒造訪過有這麼多座鳥居的神社遺址。其實這裡只有第一、二鳥居為原日本神社遺物,但鳥居上的瓦片已非原設計,而林內神社神域盡頭的第三鳥居為重製的鳥居,現在作為濟公廟之牌樓。近年來在雲林縣政府以及林內濟公堂的努力下,神社周遭環境基本上已修復的非常完整,林內神社遺址是目前全台灣神社殘跡中唯一具有三副完整鳥居的神社建築群(即原本的舊鳥居兩副與濟公堂鳥居一副)。

林內神社為臺灣日治時期位在臺灣台南州斗六郡(今雲林縣林內鄉)的神社,其創建為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十月起,至翌年四月竣工,無社格。主祭能久親王、開拓三神、豐受大神,例祭3月3日。神社已於1957年損壞,改建為林內濟公總堂。鳥居則被增加綠瓦,改為林內公園牌樓。林內神社當時規模是路寬十六尺、石階一六六級,共耗費62,300人力,其工程浩大可見一般。日治時代,建造神社當時,是由日本政府下令,從級至下級分配職責,由保正(如今村長之位)、甲長(如今鄰長之位)負責監工,每一戶支援一名義務工,稱為勤勞奉仕,勤勞奉仕必須日以繼夜,血汗建造神社。

神社境內,原有四座明神系鳥居,至今僅存兩座。沿途景物多是由老百姓所奉獻捐贈的。有鳥居、常夜燈、春日燈、制札……等。另外還有神橋、水手舍、休憩所、狛犬。四副鳥居中有一副是木製鳥居,位於本殿前,而本殿樣式為流造。二戰後,政局混亂,神社之遺跡漸遭人破壞或拿走而日漸消失。直至民國四十六年左右,因行政機關建設,而將拆除遺留物,經有心人士商榷,決定將「林內神社」改為「林內公園」,使得鳥居得以保留下來。拜殿、本殿、水手舍、神橋、制札皆已不存,而石燈籠、春日燈多遭到破壞。原本殿所在之位置改建為濟公廟。近年來因加強觀光產業,已將神橋、春日燈、水手舍以及第三鳥居(現為濟公廟牌樓)修復。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11.18 葉山欖花叢間的可愛【綠繡眼】〈台中清水

20171118綠繡眼(1)

大葉山欖:山欖科(Sapotaceae)膠木屬(Palaquium),常綠大喬木,台灣原生種。

20171118綠繡眼(2)

綠繡眼:繡眼科 Zosteropidae繡眼屬,普遍留鳥,生活在海拔2100公尺以下之疏林。

 

 

在北部淒風苦雨的日子,能在中部享受燦爛陽光,是一種幸福,在無意之間欣賞大葉山欖開花,還能遇見一群可愛的綠繡眼,也是一種幸運。以前隨緣拍到綠攝繡眼,通常都是在欣賞櫻花或黃金風鈴木等樹木盛放花朵的時候,這還是第一次在大葉山欖花開之際,瞥見綠繡眼跳躍穿梭其間不過要在常綠大喬木大葉山欖濃密寬大葉子之間,抓取活潑好動的綠繡眼瞬間影像,著實不容易,而且是在匆匆短暫停留之際。還好事後檢視相片,大多數都能拍攝成功,令人感到幸運、幸福,也是美麗的山旅意外驚喜。

 

大葉山欖: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2017.11.18 《苦楝果》十一月的幸福天空〈台中清水

20171118苦楝果(1)

苦楝:楝科(Meliaceae)楝屬(Melia)落葉喬木,台灣原生種 

20171118苦楝果(2)

《苦楝果》十一月的幸福天空〈台中清水〉。 

 

苦楝,楝科(Meliaceae)楝屬(Melia),落葉喬木,為台灣原生種擁有一個很悲情的名字,在春夏之交盛放的苦楝花,一樹如夢似幻的淡紫,也讓人們總愛以「紫花樹」來稱呼它,與苦情的花名完全無法聯結在一起。在北部東北季風強勢來襲的淒風苦雨的日子,南下來到藍天白雲陽光燦爛的中部,也遇見苦楝的另一種美,是十一月幸福的天空。

紫花樹,是苦楝最美的別稱,它還被稱作「苦苓」、「旃檀」、「楝樹」、「金鈴子」及「森樹」屬於楝科楝屬落葉大喬木。每當春天到來,苦苓樹便以淡雅的漂亮紫花征服大地充滿著浪漫氣息。苦楝樹在春夏之際開淡紫色花,花朵非常細小,卻帶有獨特香氣。結出的果實10月成熟,熟時為橙黃色,是早年鄉下孩子竹筒槍的子彈,也可以入藥。

 

苦楝的花: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奇基篇(40) ~ 20060820 五指山〔二等三角點1116號﹞(新竹竹東) & 20070924 獵狸尖〔三等三角點1116號﹞(新北坪林)

五指山20060820(14) 

▲五指山,標高1061公尺,二等三角點 No.1116 (新竹竹東)

獵狸尖20070924(8) 

▲獵狸尖,標高705尺,三等三角點一一一六號 (新北坪林)

 

《奇基篇緣由》  

過往拜訪的基石山頭,偶爾會遇見比較特殊或奇怪的基石,有的可能算是【稀品】,有的則像是郵票或鈔票的【變體】版,如《小烏來山》的山字森林三角點之【山】與【森林三角點】兩面是相鄰的,屬於極為罕見的【奇】特【基】石。而有些則是山名或點名極為特別,如《戲棚跡》土地調查局三角點‧‧‧,諸如此類的【奇】特【基】石,將逐一整理至【奇基篇】之中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11.12 2017桃園第三屆花彩節〈平鎮場區

花彩節平鎮場區20171112(1)

2017桃園花彩節平鎮場區位於平鎮區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週遭農地。 

花彩節平鎮場區20171112(2)

2017桃園花彩節平鎮場區所在地「雙連陂」牆上介紹

  

一年一度的「桃園花彩節」於10月28日起至11月26日分別在楊梅、中壢、蘆竹、大溪四大主場區,以及圓光寺、龍潭、平鎮三區副場區陸續登場。除了規劃有4大主場區加上3個副場區外,也結合AR科技,讓民眾可以體驗真實花海與虛擬花海結合的樂趣。每年的桃園花彩節均以大規模花海作為主打,各花區也打造有專屬特色花海。4大主場其中楊梅為漸層花海,中壢推出向日葵花海,蘆竹有首次出現的黃金大波斯菊,大溪則是可以一邊賞花海,一邊觀賞黃金稻田,每一處都各具特色。楊梅場區最早開跑,對於我們來說是也是車程最近的場區,10月29日已經去參觀過了,龍潭場區則因11月5日正好到龍潭郊區庭園餐廳參加小學同學會,結束後順道提前去賞花(龍潭場區活動期間:2017年11月11日-11月19日)。今天(11月12日)則是因為剛好因事經過花彩節平鎮場區(平鎮區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週遭農地)附近,就順道走走欣賞這裡的花海美景,今天也是平鎮場區活動期間的最後一天了。原本想說這裡只是三個副場區之一,應該很快就可以走完,沒料到場區其實也不小,沿著平鎮區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一路經過幾處花海區塊,從停車處至休憩步道另一端出入口,算算也至少超過一公里的距離,來回也有兩公里以上的步行距離了。從下午兩點半左右停好車,到將近四點時回到停車場,也走了有近一個半小時時間,這裡雖是副場區、還是頗有看頭的

 

 

◎以下為2017 桃園第三屆花彩節各廠區的活動時間及展出地點資訊: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7.11.11 前山第一城】石碣九十九崁〈八通關古道起點〉 (南投竹山)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

【前山第一城】石碣正面。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

【前山第一城】石碣背面。

 

一是因為北部天氣轉壞,二是因為天氣差所以不敢太深入山區,所以本週六安排了南下南投竹山的登山行程。未料在竹山午餐前,雨卻已經開始下了起來,於是餐後只能北返改至彰化八卦山區摸基石,在離開竹山回到南雲交流道時,在之字道路往下繞行時,眼角餘光發現左上角高處有凸起一塊石碑,決定回頭探訪、以免錯過重要景點古蹟之類的。原來這是一塊刻有【前山第一城】的石碣,雖然原石碣已消失,現今所立石碑為仿刻,但依舊有其歷史意義。而下方有一條陡下步道,下方入口有一塊白色大石刻有「九十九崁」紅色大字,下方則刻有小字「八通關古道起點」,原來此處與八通關古道還有所淵源,那就當然要好好來探究一下囉。

九十九崁為八通關古道的起點,建於公所路及前山路一段交接路口處,入口有一塊白色大石刻有「九十九崁」紅色大字,下方則刻有小字「八通關古道起點」。八通關古道為清朝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總兵吳光亮率兵所鑿之路,也是台灣首條橫貫東西方的道路。三百多年前民眾自林內鄉月過清水溪,經前山路登上山坡到現今的竹山,民眾用石塊在山坡上築了九十九的階梯,就稱為「九十九崁」。八通關古道是清朝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由吳光亮總兵率領約兩千名軍勇所開築的道路,當時名叫「中路」,起點有兩個地方,一個是九十九崁這個地方,另一個在本鎮社寮里隆恩圳一帶,兩條道路在鹿谷會合後經信義越過八通關,穿越中央山脈到花蓮的玉里,總長二百六十五里(約一百五十四公里),只花了十一個月便完成,為台灣東西部的交通孔道。三百多年來,祖先從林內鄉越過清水溪,由溪邊直通過來,就走前山路這條路,爬上山坡到林屺埔(即現在的竹山),為了使山坡更好攀登,先民在這裡用石塊築了九十九個階梯,叫做九十九崁。後來另闢公路,這裡年久失修,九十九崁石階全數毀壞。現在的九十九崁石階是竹山鎮公所配合全國文藝季之舉辦所重修,不但可供鎮民攀登鍛鍊身體,也可激發竹山人思古之幽情。  

九十九崁上方建「旌義亭」亭內刻有「雲林縣旌義亭記」,並豎立一塊石碑,刻上「前山第一城」意思為這座縣城是台灣西側最重要的城鎮但原石碣已消失,現今索利則為仿刻。雲林縣舊城是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新增在嘉義、彰化之間的雲林縣縣治所在,位於沙連堡林圯埔近郊的九十九崁雲林坪上。雲林縣的名稱即是來自「雲林坪」這個地名,但該地今卻不隸屬雲林縣,而是屬於南投縣竹山鎮管轄,在竹山鎮境內仍保有雲林里、雲林國小和雲林路等相關地名。雲林地區過去分別是由彰化縣與嘉義縣管轄,主要官員乃「斗六門縣丞」。劉銘傳就任臺灣省巡撫後,打算在此地設置新縣,縣治則選在得名自明鄭時部將林圯的林圯埔一帶,由准知縣,也就是當時的斗六門縣丞陳世烈來負責築城相關事宜。之所以會選於此地築城,主要是因為此地是八通關古道的起點,與開山撫番政策有相當的關係。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