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懷古幽情 (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8.03.17 竹山神社〈竹山公園〉 (南投竹山)
竹山神社20180317(1)

竹山神社鳥居就在往竹山鎮公所入口處。

竹山神社20180317(2)

回頭看另一個角度之竹山神社鳥居

 

2016/3/12曾至竹山鎮公所所在地之竹山公園夜登摸過一顆基石(三角子園:標高170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位於竹山公園底端步道左約5公尺處),忘記那時是否曾注意到這裡存在著昔日竹山神社遺跡?!後來在開始記錄神社資料後,翻查到竹山神社資料,才確知竹山神社遺址原來就是在現今之竹山公園內。雖然近年一直有機會往返竹山安排登山行程,但直至今日才有機會再重返此地,拍攝竹山神社遺跡,不過因為還是在爬一天登山行程之後,於返家前才有機會順道前往探訪,所以只好又是一次“夜訪”了。

日治時期於竹山街建有神社,根據記載、竹山神社於昭和十三(1938)2月28日鎮座,原無格社,後列為鄉社。祭神為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明治天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神社原址於終戰之後,曾被荒廢了一陣子,直到鎮公所遷移至此地,才將原本的神苑及神社的正殿改建為公園即如今之竹山公園。神社遺跡僅存鳥居、石燈籠狛犬,但其格局大致仍可識別。

 

竹山神社20180317(3)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18.02.04 鹿陶洋江家古厝《聚落建築群》 (台南楠西)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1)

江家古厝位於台三線台南玉井楠西間,是全台最大且保存相當完善的傳統閩南式大型傳統農村聚落。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2)

鹿陶洋江家聚落於臺南市文化資產中列為《聚落建築群》類,為單姓客家傳統聚落。

  

鹿陶洋江家聚落於臺南市文化資產中列為《聚落建築群》類,種類:單姓客家傳統聚落,古蹟公告日期:2009年7月16日。去年暑假在週遭爬山時曾幾度經過此處,但因時間不足、只能匆匆而過,倒是有去爬了後面的鹿陶洋山(標高263公尺、三等三角點306號,台南楠西,攀登日期:2017/7/9)。江家古厝位於台三線台南玉井、楠西間,是全台最大且保存相當完善的傳統閩南式大型傳統農村聚落,具有三百年歷史,整個聚落以「四進三院」的四合院為主軸,中軸線為江家祖先古厝宗祠,前有神明廳、公廳、拜亭總共是四進。聚落佔地3.5公頃,保留有200年歷史的土角厝、竹編厝,以及日治時代的紅磚屋、洗石子屋等,如同是台灣300年來農家建築變遷的縮影江家古厝的最大特色是10幾代單姓聚居而未分家,保留了「宋江陣」的歷史文化整個聚落採公司化管理,嚴禁蓋高樓,有如活的聚落博物館江家古厝目前仍有30餘戶一百多人居住,全區建築物有136棟,以紅瓦厝居多,整個古厝群包括土角厝、磚墻、鐵皮屋、混凝土墻、竹編牆等10餘種建築格式,130多棟房屋,有的雖已更新重建,但多數為20年以上屋舍,更有多棟百餘年歷史老屋,做工及裝飾極具特色。

 

☆鹿陶洋江家宗祠及鹿陶洋江家聚落(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查詢資料:  

臺南市文化資產查詢-鹿陶洋江家宗祠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8.01.06 【豐原神社】遺跡〔大街尾福德祠石狛犬、南陽國小殘跡〕 (台中豐原)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1)

已被移至豐原「大街尾福德祠」保存的原豐原神社石狛犬(面對福德祠右側)。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2)

面對福德祠右側石狛犬另一側面 

 

在現在的台中豐原南陽國小及「大街尾福德祠」還可找到豐原神社的部分遺跡,在「大街尾福德祠」可找到一對石狛犬及兩石燈籠,而在南陽國小校門口可見石燈籠的基座及疑似鳥居的龜腹殘跡,南陽國小是原豐原神社所在,校園內可見到神社參拜道石階梯及所剩無幾的石燈籠,昔日的本殿位置處,基臺已被鏟除、改立蔣介石銅像。由於今天因天雨改到中部地區爬郊山摸基石,回程時就順著台三線北上至豐原尋找這幾處豐原神社殘跡,之前一直苦無機緣來訪,奈何今日回程天色已黑雨又未停,也依舊只能夜訪了,此時南陽國小也已過了可進入校園的時間,所以這部分只能有機會改日再來個〔Part-2〕了。

日治時期於今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原名葫蘆墩,於大正9年(1920年)年改稱豐原)建有豐原神社根據資料記載,豐原神社於昭和11(1936)年3月27日鎮座,原列無格社,於昭和19(1944年5月10日列格為鄉社『昭和19(1944)年5月11日臺灣總督府告示第五百六十八(568)號』),祭神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天照大神,例祭日為每年的10月17日神社原址位於現今的南陽國小,校園的參拜道部份已被改建成校園花圃,昔日的本殿基臺也已被鏟除,改立蔣介石銅像,還有部分殘存石燈籠。校門口前方靠近馬路處,則有石燈籠的基座及疑似鳥居的龜腹殘跡,另外一對石狛犬則已移至葫蘆墩墩腳後方的大街尾福德祠內保存,福德祠尚可見到兩對於民國35年民眾所敬立的石燈籠。

這次先前往南陽國小校門口探訪,再到「大街尾福德祠」一遊,不過以下的記錄則先整理「大街尾福德祠」的尋訪部分,後面再補南陽國小校門口用手機所拍攝的夜景照片。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8.01.01 豐鄉國小校園內神社遺址 (新竹橫山)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1)

進入豐鄉國小(1983年廢校)校園即可見道路右側立有神社遺址圖片。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

豐鄉國小校園神社參拜道遺址舊照

 

早年爬山常經過竹35線鄉道,而位在竹35縣鄉道旁的豐鄉國小,校園後山有一座騎龍山,也曾在2005年4月5日造訪。這些年似乎每次來都有一些變化,早年經過時當然只是荒廢的校園,其後整建為大山背人文生態館,這次因緣際會因竹東五峰大塞車轉往竹35線逃離可怕車陣,而再有機緣重返此處。此回因偶然見到一張陳列的圖片,才驚覺原來這裡也曾經建有神社,當初爬騎龍山的石階步道就是當年的神社參拜道,上面的平台就是原神社本殿。由於之前剛好花了少時間、陸續記錄了山旅過程曾造訪的日本神社遺跡,既然豐鄉國小校園內曾建有神社,雖然只剩參拜道遺跡可稍微感受神社氛圍,但還是以【神社】為主,記錄今日意外之旅的其中一個過程囉。

豐鄉國小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小學,前身是日治時代「橫山公學校」的大山背分校(小學)。於日本大正年間,由當時大山背保的保正(村長)彭金玉先生,因村內弟子就學不便,而聯合了南昌及豐田等地的保正,向上級爭取在此設立了此分校。大山背分教場(分校)設立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改制為豐鄉國民學校。台灣光復後,改名成為豐鄉國小。著名的漫畫家劉興欽即是畢業於豐鄉國民學校,其創作的「阿三哥與大嬸婆」漫畫人物,現在已經成為橫山鄉內灣遊憩區的形象代言人,在這裡也可以見到他的許多創作與故事。

一進入原校門入口,右側的登山石階步道即是原神社參拜道,石階相當寬闊及古樸,與上面環山步道上的石階感覺不同。根據資料於昭和十四年(1939年)時,曾在校門口左側建造了一座神社供人參拜,這條寬闊古樸的舊石階,原來就是當年神社遺留下來的參拜道遺跡了。六年之後台灣光復了,日本神社也被拆毀了,神殿則未留下任何遺跡。查詢網路相關資料,根據現存於展覽區內的一塊捐獻興建神社之芳名錄碑,似乎此神社是約建於昭和11年(1936年),其餘相關資料則不詳。

在原校園內展覽室中,有擺放著一塊風化得很嚴重的石碑,可惜這次沒注意到。根據資料,在石碑底端有著模糊的「昭和拾壹年四月」字樣,還有「寄附者芳名」(寄附者即捐錢者之意)幾個字,也可以見到「神社」兩字,由石碑上的年代推測,神社可能是建於昭和11年(1936年),從上面的姓名、金錢及「寄附者」、「神社」這些文字,它應該就是一個記錄捐地捐錢建立神社及學校的石碑。這次有看見一些陳列的珍貴舊照,可以讓人遙想當年神社及校園樣貌。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11.25 鐵道秘境木造百年驛站【石榴車站】《歷史建築》 (雲林斗六)

石榴車站20171125(1)

石榴車站舊稱 「石榴班驛 」是日治時期就存在的木造百年驛站。  

石榴車站20171125(2)

石榴車站是當年縱貫鐵路未通車就已運行的百年驛站。

 

於林內公園爬了龍過脈森林步道的南林內山及探訪了林內神社遺址後,轉往較熱鬧的斗六市區尋找晚餐地點,就在路途瞥見一個巷口有【石榴車站】指標,映入眼簾的第一個想法是,嗯~很特別的站名,接著直覺這座車站好像有點印象,是否也是跟先前記錄的海線五座古老車站一樣是日治時期就存在的木造車站呢?!吃過晚餐後回頭返回斗六交流道準備北返之前,就繞進這個巷子探訪謎般的【石榴車站】~當然是對我來說囉不過這座車站位置有些偏離台三線主要道路,繞來繞去才終於抵這座靜謐的神祕車站。果然眼前出現的是一座古樸的木造樣式車站,停車參觀這座百年驛站,同樣感受著悠悠古意的氣氛,只是跟先前的「日南車站」等木造車站一樣,爬過山之後已入夜,只能拍拍〝夜景〞了。不過這個時刻有個好處,就是拍照不用清場,是一座空蕩蕩的小站氛圍,除了偶爾經過的列車和零星的下車旅客...。

石榴車站舊稱「石榴班驛」,是日治時期就一直存在的木造車站。於二次大戰後改名石榴,其創立之初的目的是軍需而非客運,因此是當年縱貫鐵路未通車就已運行的百年驛站。整個車站站體設計很簡易主要由事務室(辦公室)、信號室(行車運轉室)、宿值室(休息室)、廊下(走廊)及儲藏室等空間組成岸式月台兩座本站山側月台原為島式月台,後來降為招呼站之後,站內之側線已全部拆除,僅留下兩條通過線。過去曾因石榴生產的砂質品質優良,於日治時期要建造鐵路所需的砂石,皆來自石榴,遂有運輸砂石的「石碴支線」,因此也寫下了早期砂石運輸的一頁風光歷史。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2017.11.25 林內神社〈林內公園〉 (雲林林內)

林內神社20171125(1)

林內神社神域盡頭的第三鳥居為重製的鳥居,現在作為濟公廟之牌樓,可行車於此處停車場停車。

林內神社20171125(2)

另一個角度觀看第三鳥居。

 

於南投竹山爬兩座山之後,決定再繼續南下至雲林林內鄉的林內公園摸黑加菜,走走有建設的龍過脈森林步道,加摸一座南林內山(標高166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至於林內山(標高233公尺,三等三角點一七八號)已於2011/1/22登臨過了。 當開車來到濟公廟前,看見眼前出現一座鳥居(重製的第三鳥居),才發現這裡原來也是日本神社的遺址(雲林縣景點類別:歷史遺跡),這下真是意外的收穫、一舉兩得了。

先沿著石階往下走,中途可以見到第二座鳥居(第二鳥居),下到入口處再沿馬路續走到電信局前方的丁字岔路口,可見到另一座鳥居(第一鳥居),因此這裡目前共有三座鳥居,好像之前還沒造訪過有這麼多座鳥居的神社遺址。其實這裡只有第一、二鳥居為原日本神社遺物,但鳥居上的瓦片已非原設計,而林內神社神域盡頭的第三鳥居為重製的鳥居,現在作為濟公廟之牌樓。近年來在雲林縣政府以及林內濟公堂的努力下,神社周遭環境基本上已修復的非常完整,林內神社遺址是目前全台灣神社殘跡中唯一具有三副完整鳥居的神社建築群(即原本的舊鳥居兩副與濟公堂鳥居一副)。

林內神社為臺灣日治時期位在臺灣台南州斗六郡(今雲林縣林內鄉)的神社,其創建為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十月起,至翌年四月竣工,無社格。主祭能久親王、開拓三神、豐受大神,例祭3月3日。神社已於1957年損壞,改建為林內濟公總堂。鳥居則被增加綠瓦,改為林內公園牌樓。林內神社當時規模是路寬十六尺、石階一六六級,共耗費62,300人力,其工程浩大可見一般。日治時代,建造神社當時,是由日本政府下令,從級至下級分配職責,由保正(如今村長之位)、甲長(如今鄰長之位)負責監工,每一戶支援一名義務工,稱為勤勞奉仕,勤勞奉仕必須日以繼夜,血汗建造神社。

神社境內,原有四座明神系鳥居,至今僅存兩座。沿途景物多是由老百姓所奉獻捐贈的。有鳥居、常夜燈、春日燈、制札……等。另外還有神橋、水手舍、休憩所、狛犬。四副鳥居中有一副是木製鳥居,位於本殿前,而本殿樣式為流造。二戰後,政局混亂,神社之遺跡漸遭人破壞或拿走而日漸消失。直至民國四十六年左右,因行政機關建設,而將拆除遺留物,經有心人士商榷,決定將「林內神社」改為「林內公園」,使得鳥居得以保留下來。拜殿、本殿、水手舍、神橋、制札皆已不存,而石燈籠、春日燈多遭到破壞。原本殿所在之位置改建為濟公廟。近年來因加強觀光產業,已將神橋、春日燈、水手舍以及第三鳥居(現為濟公廟牌樓)修復。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11.11 前山第一城】石碣九十九崁〈八通關古道起點〉 (南投竹山)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

【前山第一城】石碣正面。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

【前山第一城】石碣背面。

 

一是因為北部天氣轉壞,二是因為天氣差所以不敢太深入山區,所以本週六安排了南下南投竹山的登山行程。未料在竹山午餐前,雨卻已經開始下了起來,於是餐後只能北返改至彰化八卦山區摸基石,在離開竹山回到南雲交流道時,在之字道路往下繞行時,眼角餘光發現左上角高處有凸起一塊石碑,決定回頭探訪、以免錯過重要景點古蹟之類的。原來這是一塊刻有【前山第一城】的石碣,雖然原石碣已消失,現今所立石碑為仿刻,但依舊有其歷史意義。而下方有一條陡下步道,下方入口有一塊白色大石刻有「九十九崁」紅色大字,下方則刻有小字「八通關古道起點」,原來此處與八通關古道還有所淵源,那就當然要好好來探究一下囉。

九十九崁為八通關古道的起點,建於公所路及前山路一段交接路口處,入口有一塊白色大石刻有「九十九崁」紅色大字,下方則刻有小字「八通關古道起點」。八通關古道為清朝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總兵吳光亮率兵所鑿之路,也是台灣首條橫貫東西方的道路。三百多年前民眾自林內鄉月過清水溪,經前山路登上山坡到現今的竹山,民眾用石塊在山坡上築了九十九的階梯,就稱為「九十九崁」。八通關古道是清朝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由吳光亮總兵率領約兩千名軍勇所開築的道路,當時名叫「中路」,起點有兩個地方,一個是九十九崁這個地方,另一個在本鎮社寮里隆恩圳一帶,兩條道路在鹿谷會合後經信義越過八通關,穿越中央山脈到花蓮的玉里,總長二百六十五里(約一百五十四公里),只花了十一個月便完成,為台灣東西部的交通孔道。三百多年來,祖先從林內鄉越過清水溪,由溪邊直通過來,就走前山路這條路,爬上山坡到林屺埔(即現在的竹山),為了使山坡更好攀登,先民在這裡用石塊築了九十九個階梯,叫做九十九崁。後來另闢公路,這裡年久失修,九十九崁石階全數毀壞。現在的九十九崁石階是竹山鎮公所配合全國文藝季之舉辦所重修,不但可供鎮民攀登鍛鍊身體,也可激發竹山人思古之幽情。  

九十九崁上方建「旌義亭」亭內刻有「雲林縣旌義亭記」,並豎立一塊石碑,刻上「前山第一城」意思為這座縣城是台灣西側最重要的城鎮但原石碣已消失,現今索利則為仿刻。雲林縣舊城是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新增在嘉義、彰化之間的雲林縣縣治所在,位於沙連堡林圯埔近郊的九十九崁雲林坪上。雲林縣的名稱即是來自「雲林坪」這個地名,但該地今卻不隸屬雲林縣,而是屬於南投縣竹山鎮管轄,在竹山鎮境內仍保有雲林里、雲林國小和雲林路等相關地名。雲林地區過去分別是由彰化縣與嘉義縣管轄,主要官員乃「斗六門縣丞」。劉銘傳就任臺灣省巡撫後,打算在此地設置新縣,縣治則選在得名自明鄭時部將林圯的林圯埔一帶,由准知縣,也就是當時的斗六門縣丞陳世烈來負責築城相關事宜。之所以會選於此地築城,主要是因為此地是八通關古道的起點,與開山撫番政策有相當的關係。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11.04 追分車站《市定古蹟》~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之五 (台中大肚)

追分車站20171104(1)

追分車站曾為臺中縣縣定古蹟,今為臺中市市定古蹟。 

追分車站20171104(2)

追分車站為台鐵海線上五座還留有早期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木造車站之一

 

台鐵海線上有五座還留有早期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車站,至今也將近有百年歷史了,由北至南分別在苗栗的談文車站、大山車站、新埔車站以及台中的日南車站及追分車站,都是一座座珍貴的「古蹟」了。九月、十月已拜訪及記錄了「談文車站」、「大山車站」新埔車站」「日南」,但最後一座、應該也是最有名的「追分由於位處台中南邊的大肚,就比較難找到機會順道拜訪。這天至南投信義鄉爬山,回程於名間轉往二水,在拜訪過幾個臨時追加的基石目標後,便特意由員林轉往國道一號北返,於王田交流道接台一線,不久即抵達位於一條小街道內台一線不遠的「追分、繼續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的第五座、也是最後一座的造訪不過這次與「日南」一樣,只能拍拍〝夜景〞,而且這次抵達時已是將近晚上十一時的夜深人靜時刻了

 

在維基百科「台中市文化資產」中介紹很清楚,台中市直轄市定古蹟,有三種類型,(1)原國家三級古蹟,1997年4月以前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屬內政部評定);(2)原臺中縣市定古蹟1997年4月以後公告之省轄市(縣)定古蹟;(3)升格後直轄市古蹟,2010年12月以後公告之直轄市定古蹟。「追分」屬於以上分類(2),即原臺中縣市定古蹟1997年4月以後公告之省轄市(縣)定古蹟「追分位於臺中市大肚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海岸線、成追線的鐵路車站。「追分」(おいわけ)為日文漢字,為「分岐路」之意,因早期縱貫線行至追分這裡之後路線開始分歧,其中一邊繼續沿海岸線通往彰化,另一邊則經成追線通往山線之成功車站,形成三角線而得名,而在日本也有多個因為相同緣故而命名為「追分」的車站存在。除了站名的淵源之外,本站也因販售「追分-成功」紀念車票而聞名,其餘票證一律使用電腦製票。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6.08.20 金刀比羅神社〈砲台山〉《縣定古蹟》 (宜蘭蘇澳)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1)

砲台山鳥瞰蘇澳海景之ㄧ。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2)

砲台山鳥瞰蘇澳海景之二。 

 

2016年暑假花東山行第一天經過蘇澳時,被台九線砲台山指標所吸引,其實以前也曾經過、注意到其指標,只是山行匆匆,就一直未能順道一訪。今天決定抽點時間上去一探,才發現砲台山也是日治時期的金刀比羅神社遺址,但因為是臨時拜訪,有些神社遺物沒能仔細尋訪,像階梯(昔日參道)盡頭雜草間的鎮座基石即遺漏了,天君廟旁的石燈籠及原主要參道遺跡也都未能仔細尋訪不過看當時所拍照片,應該也是雜草叢生難以發現,以致錯過了。

蘇澳砲台山及金刀比羅社遺蹟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砲台山風景區內,日治時期於現今的砲台山上建有「金刀比羅社」 (或稱蘇澳琴平社) ,於昭和二年(1927)4月20日鎮座社祭神為大物主命、崇德天皇。2010年10月26日以「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之由公告為縣定古蹟。

1884年清法戰爭時,法軍攻打蘇澳,陳輝煌奉命鎮守蘇澳,因而利用砲台山山勢防禦,並於1889年興建砲台兩座及營房。1927年日本人於砲台山興建「金刀比羅神社」、警察遭難碑及涼亭一座,供奉海上交通之守護神。清領時期砲台於1992年蘇澳鎮公所執行「砲台山風景區開發事業計畫」,將北側砲台重新施作,不復原貌;南側砲台已用水泥覆蓋,並將周圍植栽移走,改建成二樓建築之廁所兼瞭望台。兩門古砲存放於蘇澳鎮公所砲台之砲座基座為圓形、混凝土築成,圍牆牆基由頁岩砌成之後再以混凝土包覆強化之。金刀比羅社主體建築已不存在,尚存社名石柱、石桌、石椅、石燈籠及神社基座遺址等,其正殿遺址並設置蘇澳國際獅子會於1991年12月為慶祝成立21週年之雕塑一座,第一層平台以下之石梯亦於開設蘇花公路時被拆除,惟其空間格局仍大致完整。警察遭難碑碑上篆刻之「警察遭難碑」碑文已被磨除,碑體及基座保存尚稱良好,供後人憑弔。金刀比羅神社主殿及拜殿以舊照片推估應為木構建築。警察遭難碑體石材為白米溪大理石,立於雙層疊立之洗石子基座上。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10.21中壢神社銅馬 中壢高中2017.10.22 中壢神社狛犬忠義祠 (桃園中壢)

中壢高中20171021(7)

原中壢神社銅馬位於中壢高中校園內(2017/10/21)。

忠義祠20171022(1)

原中壢神社一對石狛犬已被移往忠義祠(2017/10/22)。

 

已經造訪過桃園三大神社的桃園神社大溪神社,另一座中壢神社當然也要找個時間去探訪一下。不過中壢神社殘跡僅存銅馬及一對石狛犬,分別位於中壢高中(三光路115號)及忠義祠(中北路二段與龍岡路一段交會口),10/21陪小孩去中壢高中參加107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在等待的一個多小時,正好有充分時間尋訪原中壢神社所在地中壢高中校園內一些神社殘跡。第二天(10/22)在南下苗栗前,也抽出一些時間繞到中壢忠義祠,看看那一對被移到這裡守護廟宇的石狛犬,沒想到距離最近的中壢神社,卻也是最晚尋訪的桃園三大神社之一。

中壢高中原址曾是日治時期中壢神社的舊址,中壢神社在台灣光復後,遭到拆毀的命運,原址成立中壢高中。原來神社所附屬的一些日式建築,早年曾被移作學校辦公室使用,但直至民國六十幾年,房舍因已破舊不堪使用改建成了新大樓,僅留存銅馬放置於校園中,也成為鎮校之寶。另外現在的陶然亭附近據說就是推測的正殿位置,還有在莊敬老樓前花圃中,有座鵝卵石隨意排列的基座,據說可能是以前銅馬的基座。校園內還有一些老照片展覽,可以看到以前中壢神社的樣貌,包括鳥居、銅馬等。位於中北路二段與龍岡路一段交會口的「忠義祠」,就在後火車站附近,蹲立於廟的拜亭兩側的石獅,即是昔日中壢神社的鎮社狛犬。台灣光復後,中壢神社遭拆毀,原神社銅馬被放置於中壢高中校園,神社狛犬則被遷至此處。石獅子基座前有「奉獻」,後有「昭和十四年十月」(即西元1939年、民國28年)等刻字。

 

維基百科所介紹的中壢神社資料: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10.14 日南車站《市定古蹟》~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之四 (台中大甲)

日南車站20171014(1)

日南車站於2003(92)年5月9日公告三級古蹟、現在則列為台中市市定古蹟 

日南車站20171014(2)

日南車站為台鐵海線上五座還留有早期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木造車站之一

 

台鐵海線上有五座還留有早期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車站,至今也將近有百年歷史了,由北至南分別在苗栗的談文車站、大山車站、新埔車站以及台中的日南車站及追分車站,都是一座座珍貴的「古蹟」了。上個月專程拜訪了「談文車站」後這天因颱風環流影響全台天候而無法安排登山行程,就安排舊地重遊、再度拜訪位在苗栗後龍的「大山車站」及苗栗通霄秋茂園附近不遠處的新埔車站」。離開新埔車站」已傍晚五點過後,秋日天色早黑、天後又不佳,看看地圖又覺得繼續沿著台一線南下至大安溪以北台中大甲地區另一座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之一的「日南」,似乎已在不遠處,於是決定加碼、繼續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的第四座造訪,不過這次只能拍拍〝夜景〞了   

日南已於2003(民國92)年5月9日由台中縣政府公告登錄為三級古蹟,民國2010(民國99)年12月25日臺中縣、市合併完成,前臺中縣、前臺中市指定之縣定古蹟、市定古蹟,逕改列為直轄市定古蹟日南」~也是人稱海線五寶的秘境火車站中的其中一座車站,站體型式為木造車站,設有島式月台兩座,與站房之間是以人行地下道相連。啟用日期1922年10月11日,原舊稱為日南驛

日南車站的命名源自於以往此地平埔族社名的漢譯。1922年10月30日落成啟用,日南車站是海線沿線尚存的五座木造車站之一,其與談文、大山、新埔等站採用的是幾乎一樣的建築式樣(洋和風型式的歇山頂建築),這些車站的共同特色包括位於側面的牛眼窗、破風造主結構,西式木架屋簷,以及雨淋板外牆等等。與大部分台灣小型車站常用之跨線天橋方式不同,日南車站的站房與月台之間是以人行地下道相連。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10.14 新埔車站歷史建築》~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之三 (苗栗通霄)

新埔車站20171014(1)

新埔車站於2005(94)年由苗栗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新埔車站20171014(2)

新埔車站為台鐵海線上五座還留有早期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木造車站之一

  

台鐵海線上有五座還留有早期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車站,至今也將近有百年歷史了,由北至南分別在苗栗的談文車站、大山車站、新埔車站以及台中的日南車站及追分車站,都是一座座珍貴的「古蹟」了。雖然對木造古樸的老車站也很有興趣,不過以爬山為主的行程中,卻也只拜訪過這五個車站中的其中一個「大山車站」而已,上個月專程拜訪了「談文車站」後這天因颱風環流影響全台天候而無法安排登山行程,就安排舊地重遊、再度拜訪「大山車站」,之後就繼續順路南下拜訪位在通霄秋茂園附近不遠處的新埔車站」。冒雨抵達新埔車站」後,才想起以前在附近登山,曾順遊秋茂園,而在繞路時也曾不小心就來到了新埔車站,也被它特別的木造站體外觀所吸引、而曾短暫停留拍照,不過當時也只是隨手拍拍,應該同樣也只是拍個外觀而已吧

  

新埔站」已於2005(民國94)年6月7日由苗栗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類別:車站),登錄之理由:「創建年代為日治時期,其建築外觀及內部機能空間運用,皆呈現出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空間文化氣息。為台灣少數存留之和洋風半木構造式樣之車站建築,是日治時期鐵路小站之典型。」新埔車站」~也是人稱海線五寶的秘境火車站中的其中一座車站,站體型式為木造車站,創建年代為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竣工年代為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車站構造為木造車站,設有島式月臺、岸式月臺各一座及跨線天橋。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10.14 大山車站歷史建築》~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之二 (苗栗後龍)

 

大山車站20171014 (1)

大山車站於2005(94)年由苗栗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大山車站20171014 (2)

大山車站為台鐵海線上五座還留有早期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木造車站之一

 

台鐵海線上有五座還留有早期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車站,至今也將近有百年歷史了,由北至南分別在苗栗的談文車站、大山車站、新埔車站以及台中的日南車站及追分車站,都是一座座珍貴的「古蹟」了。雖然對木造古樸的老車站也很有興趣,不過以爬山為主的行程中,卻也只拜訪過這五個車站中的其中一個「大山車站」而已,上個月專程拜訪了「談文車站」後,想要回頭找出「大山車站」照片、在一大堆老照片中卻有如大海撈針了這天因颱風環流影響全台天候而無法安排登山行程,乾脆舊地重遊、也深入多拍些許多不同角度的照片,以前登山行程匆匆而過,應該也只是拍個外觀而已吧

 

大山車站」已於2005(民國94)年6月10日由苗栗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類別:車站),登錄之理由:「創建年代為日治時期,其建築外觀及內部機能空間運用,皆呈現出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空間文化氣息。為台灣少數存留之和洋風半木構造式樣之車站建築,是日治時期鐵路小站之典型。購票口前木柵欄,為台灣僅存的歷史建構物應特予保存。」大山車站」~也是人稱海線五寶的秘境火車站中的其中一座車站,剛好就在談文車站南下相鄰的下一站。站體型式為木造車站,啟用日期:1922年(大正十一年)10月11日。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7.10.01 大溪神社〈及全台唯一日治相撲亭〉 (桃園大溪)

大溪神社20171001(47)

大溪中正公園曾是日治時期大溪神社的所在地  

大溪神社20171001(7)

▲ 全台唯一日治相撲亭重現大溪中正公園  

 

大溪中正公園過去也常造訪,但近年變化頗大,前次來訪時第一次參觀【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壹號館】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將整個大溪定位為「無圍牆的博物館」,讓民眾走入大溪就像走進一座博物館。由於此館為計畫中第一棟修繕開放的空間,故被稱為「壹號館」。桃園市政府後來又在大溪橋頭畔興建透明景觀電梯,並於2017年農曆除夕剪綵啟用,這座透明景觀電梯】搭建後還不曾來搭乘。大溪透明景觀電梯16公尺高,可從一樓搭到六樓,串連大溪橋到中正公園崖線步道,方便市民、老人、小孩及身障朋友搭乘,還能俯瞰大漢溪今年大溪中正公園又新建了相撲亭,並於2017年9月17日啟用,這座相撲亭所在地為全台僅存日治時期的相撲場架構,也是全國第一座戶外相撲亭,外觀參考桃園虎頭山忠烈祠的「手水舍」作為藍圖設計,柱、樑等主要結構均為檜木材質,散發著濃濃的檜木香。由於最近整理了一些日治時期台灣神社遺址照片資料,查詢資料才發現原來大溪公園也曾是日治時代大溪神社的所在地以往走訪中正公園已有數十載,這裡並不曾見過特別標示神社的相關資訊,所以也沒有特別注意到。其實這幾年感覺大溪中正公園一直有整建工程,原來這幾年大溪神社的舊址,已變成一座三層樓高的「超然亭」,「超然亭」前並重新建造了一段參拜道,參道左右側各設五座石燈籠,重現了當年神社的情景。以往除了大溪老街,武德殿等著名古蹟景點外,來到這裡也一定會看看武德殿附近的【大嵙崁】的百年歷史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及摸摸中正公園超然亭旁的大嵙崁北大正一年土木局基石,既然有大溪神社的招喚及相撲亭的吸引,當然又要專程來走一趟及看看基石了。

大溪中正公園建立於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12年),歷史悠久、是台灣最早建立的公園之一。中正公園內的公園咖啡在幾年前被拆除後,原本在後方的大溪神社才得以重見天日,大溪神社建於民國21年,比桃園神社、中壢神社還早,乃紀念昭和天皇於15年前即位,當時由大溪郡營繕課長中田正明主持。拜殿、本殿屬於神明道的格式,台灣光復後,要去日本化,神社就被拆除,僅剩基座跟部分石燈、石獅。大溪神社奉祀「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日本神話的開國3神祇。戰後神社拆除,神龕被地方社頭搶救下來,每年遶境也會一同參加。神社被拆除後,基座被蓋成「超然亭」,後來公園咖啡興建,從公園正面觀看,神社遺址幾乎被公園咖啡擋住,難怪難以讓人注意、也不太會經過此處。就如同文史工作者所言:「不管被殖民或是統治,其實這都是大溪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希望古蹟能夠保存下來,讓子孫知道,原來這裡曾經有神社」。此行也順便重遊了大溪神社附近的大溪公會堂(蔣介石的行館)及象徵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武德殿,欣喜地發現武德殿及附屬建物已重新整理並開放展覽,還有已登錄歷史建築的大溪警察局宿舍群之一【四連棟】也整建好、同時也開放展覽了本來只想計畫來走一下主要目標大溪神社就好,最後卻差點時間不夠用...呵呵。

  

大溪神社20171001(1)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017.09.24 崎頂神社〈日出神社〉 (苗栗竹南)

崎頂神社20170924(33) 

崎頂神社遺址全景。

崎頂神社20170924(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雞兔同隆大門)。

 

在2009/03/14曾造訪位於苗栗竹南的青草山(標高41公尺,立有大地測量隊三等三角點陸補54及內政部二等衛星控制點M901),以前聽到青草山以為是在新竹市青草湖附近,結果是風馬牛不相及,不過青草山是冷門的郊山,很容易就淹沒在荒煙漫草中。當時也並不知道就在青草山附近,還有一處秘境【崎頂神社】遺址,就位於苗栗縣竹南鎮崎頂里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後方小山頭上。不過曾經看過以前神社遺址的照片,一片荒煙蔓草,就連原崎頂社參道都淹沒在雜草之中,連階梯都看不太出來,所以若是當時想去造訪,可能會有難度,何況還要進入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大門,談何容易...。

前陣子就在尋訪新竹神社殘跡時,也計畫一併造訪崎頂神社遺跡,不過連兩次去尋訪新竹神社散落各處的殘跡,行程匆匆、已無多餘時間再繞至還有一大段路的西濱公路附近的竹南崎頂神社了。因此這一天有了機緣,就專程再次安排去拜訪,而且可順道看看台灣存在已不多的日式木造車站【談文車站】歷史建築等景點。原本還擔心如何穿過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大門,或是網路所述圍牆邊的雜草秘徑是否依舊暢通,等到現場時,才發現一切擔心都是多餘的,雜草秘徑不僅已被清開好走,原參拜道銜接分所處也設立了鐵門隔開,亦即反而無法由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大門直通神社遺址,已經特別將兩者空間區隔開來,造訪神社也就不會干擾到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了。而且神社遺址處也已整理過,從參拜道拾級而上,路徑清爽好走,我們腳穿雨鞋、手持草刀看來是多慮了不過這個季節蚊蟲尚多,秋老虎也還在發威,蚊子叮咬及汗流浹背也是無法避免的囉。

今苗栗縣竹南鎮崎頂里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之所在位置原是昭和8(10933)年12月成立的新竹州立農業傳習所,而新竹州立農業傳習所內曾經建有崎頂社,而根據昭和14(1939)年出版的《新竹州の農業》記載,昭和9(1934)年2月23日時,新竹州立農業傳習所選定構內南面之山地做為神社興建的場所,昭和9(1934)年12月9日舉行地鎮祭,昭和9(1934)年12月23日竣工(但至次年10月24日才完成鳥居及玉垣之建設),昭和9(1934)年12月29日舉行鎮座祭。崎頂神社之祭神為天照大神、豐受大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現今尚保存有參道階梯、鳥居龜腹、2座石燈籠、本殿基壇。至於崎頂神社又稱「日初(或日出)神社」,可能是戰後才有的說法竹南鎮公所稱此神社因可迎接朝日初昇,因此而命名為「日初(或日出)神社」。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017.09.17 靈隱寺~尋訪散落的新竹神社殘跡 (新竹市東區)

靈隱寺20170917(18)  

靈隱寺現保有第二代新竹神社手水鉢。

靈隱寺20170917(6) 

靈隱寺也保有新竹神社的大部份石燈籠。

 

要造訪新竹神社遺跡,真是要大費周章,因為它的相關石獅、石燈籠、手水缽等已移往他處,所以要跑好幾個地方才能一窺新竹神社究竟。目前社務所、齋館與繪馬殿在大陸地區人民新竹處理中心(原靖廬),手水缽則存於靈隱寺,另石燈籠、鳥居(沒見著?)現移置靈隱寺與新竹市動物園,而一對石獅則安然置放在新竹市議會前。上週日(2017.09.10)行程最後目標是要去拜訪較偏遠的靈隱寺,因不知靈隱寺有開放時間限制,傍晚六點才趕到靈隱寺時,早已大門深鎖,雖然在大門外就可看見門口一對石燈籠及裏頭馬路兩旁的石燈籠,但手水缽及大部分石燈籠卻無法看見,相隔一個禮拜,剛好又有機緣、便迫不及待安排一訪,以補齊散落的新竹神社殘跡。

 

◎20170910 新竹神社遺跡《市定古蹟》 (新竹市)
http://mtff98.pixnet.net/blog/post/460120540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2017.09.24 談文車站歷史建築》~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之一 (苗栗造橋)

談文車站20170924(17) 

談文車站於2008(97)年由苗栗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談文車站20170924(1)

談文車站為台鐵海線上五座還留有早期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木造車站之一

 

台鐵海線上有五座還留有早期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車站,至今也將近有百年歷史了,由北至南分別在苗栗的談文車站、大山車站、新埔車站以及台中的日南車站及追分車站,都是一座座珍貴的「古蹟」了。雖然對木造古樸的老車站也很有興趣,不過爬山為主的行程中,卻也只拜訪過這五個車站中的其中一個「大山車站」而已,而且之前也沒有整理起來,現在要回頭去找出照片、還真有點困難。前陣子想找出記憶中的埔心舊時木造車站照片,在網路裏找了許久就是找不到半張照片,卻意外跳出「談文車站」的影像,因為最近要去探訪竹南的崎頂神社遺址,談文車站」距離該地不遠,正好可以安排順訪,便有機緣一訪這少數還保有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古樸木造車站。其實談文車站」就在台一線旁,以前爬附近的山時、也經常經過此處,為何會沒注意到它?這次親臨現場才知原來站體因比路面低而有點不顯眼、且有一面高牆擋住視線,難怪以前會沒有注意到。

談文車站」已於2008(民國97)年3月21日由苗苗栗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類別:車站),登錄之理由:「具地區性交通史與生活史共同記憶,並為日治時期海線鐵路開發見證,雖周圍環境與地貌變遷甚大,但建築物基本保持其原有形貌,且其屋面構造多樣,簷廊木構形式獨特,具登錄歷史建築價值」談文車站」~人稱海線五寶的秘境火車站中最北邊的一座車站,站體型式為木造車站,啟用日期:1922年(大正十一年)10月11日。舊名是談文湖,古稱「淡文湖驛」,在日治時期的貨物運輸,主要以炭、米的發送為主,光復後改名為談文,由於後龍鎮及造橋鄉盛產相思林,木炭產業興盛,許多產品都載到大山和談文轉運。另外由於談文村的土質適合做磚瓦,因此早期瓦窯林立,也都運至談文站轉運但後來隨著產業衰退,談文站也失去了其樞紐地位,便沉寂而落寞下來。談文車站」的宿舍及道班房已荒廢,原木造月台已拆除,新建鋼筋混凝土造之建築,唯基座仍維持日治時期之磚造基座。 

 

談文車站」的歷史: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2017.07.29 賴家古厝歷史建築》 (南投水里)

水里賴家古厝20170729(1)

永興社區內的南投歷史建築文化資產~賴家古厝。

水里賴家古厝20170729(3)

古色古香的賴家古厝。

  

之前到南投水里附近安排許多趟登山行程之後,總算有機會找了空檔,拜訪了永興神木及水火同源、這兩處有名的景點,卻不知永興社區內的窄巷轉角處,還隱藏著古色古香的歷史建築~賴家古厝。今日因尼莎颱風來襲,早上水里已開始下起雨來,看樣子已無法繼續信義鄉中級山的攀登行程,只好改往彰化方向另作計畫、以避開風雨。在離開水里之前,再次前往永興社區,順道拜訪上次遺漏的南投歷史建築文化資產~【賴家古厝】。 

賴家古厝置身永興國小旁的巷弄之中,建造於民國十三年。傳統的漢式三合院建築,紅瓦白牆,建築格式仿介於閩南民宅與廟宇之間的綜合體,整體建築古色古香,藝術走廊間充滿豐富文化景象。其建築引進新的建材木料、水泥、陶瓷片等,歷史意義十分獨特,歷經了近百年的風霜與921地震,雖已不比當年的風華,但是古色古香的韻味油然。賴家古厝三合院正身及護龍之檐廊出檐構件雕飾精美,左護龍屋頂形式採用歇山式屋頂,是其建築特色之一。在921震災中,左護龍牆身因受地震外力導致傾斜,經緊急加固後終得保存。目前古厝為賴家人自居,對於文化的保留,不遺餘力,不同於一些尚有後代居住的歷史建築,賴家古厝對於到來的訪客,會親切解說,保持著純樸風情,但這次到訪已下著小雨,並未遇見古厝人家,匆匆在雨中拍照留下影像後,隨即開車離去。隨後順道二訪永興神木,再繼續前往集集、順道拜訪另一處遺漏的國定古蹟【化及蠻貊】。

 

賴家古厝地址:水里鄉永興村林朋巷141、142、143號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17.09.10 辛志平校長故居《市定古蹟》 (新竹市東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1)

辛志平校長故居位於國定古蹟【迎曦門】附近東門街。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2)

門口牆上的市定古蹟辛志平校長故居說明牌。

 

探訪新竹市議會前的原新竹神社石獅時,想到附近還有一處古色古香的市定古蹟【辛志平校長故居】尚未參觀過,停車後往國定古蹟【迎曦門】途中,剛好會經過辛志平校長故居,便順道進入參觀,前棟免費參觀(進入故居本館參觀需脫鞋),後棟講堂則已委外經營咖啡館。辛志平校長故居位於新竹市東區,為日治時期新竹中學校(今新竹高中)附屬之校長宿舍。該棟校長宿舍之所以會與新竹高中間隔相當距離,是因為創校當時的校地即是今天的新竹女中,後來新竹中學校遷至十八尖山下,原校地提供新竹女中使用,但校長宿舍並未隨之遷移,仍位於舊址,於新竹女中之側。該宿舍確切的興建年代不明,但可知是在新竹中學校首任校長大木俊九郎任內完工,推測應該是建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大正十四年(1925年)新竹中學校位於十八尖山附近的新校舍落成,但校長宿舍並未隨著學校遷移。辛校長自二次大戰後的民國34年接掌新竹中學以來,即入住此棟校長宿舍,任內對新竹中學有相當的貢獻。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2月1日退休後,辛志平仍住於宿舍中,直到他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去世為止。在這之後,此棟宿舍長期被閒置,直到被指定為古蹟後,才在2006年完成前棟的整修,次年(2007年)完成後棟的整修。 

辛志平校長自民國34年接掌新竹中學以來即居住於此,直至民國74年過世。由於辛校長以身作則,以嚴格的體能訓練和勞動服務,培養學生堅忍刻苦的精神,教育理念為德、智、體、群並重,提倡通才、全人教育,反對以考試領導教學,塑造了新竹中學自由開放的校風。在他逝世十周年後,更被天下雜誌票選為百年來影響台灣最深之教育家,為了紀念他,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年8月1日林政則市長將辛公館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辛志平校長故居的建築特色為日式風味的木頭式建築,四周為庭院圍繞,是日本大正中期官舍和洋折衷的特色,室內空間入口有玄關、走廊,起居及服務空間則有應接室 (客廳)、座敷(主臥房)、次間(臥房) 、書齋 (書房)、女中部屋 (女傭房)、茶之間(餐廳)、台所(廚房) 、風呂(浴室)、便所(廁所)、洗面所、倉庫(西側)。其中風呂、便所、洗面所配置於建築之西北方角落,而在座敷、次間的北側設有半戶外之緣側空間作為欣賞庭園之用。 

根據2015年01月22日新聞報導,新竹市定古蹟李克承博士故居及辛志平校長故居,2014年市府招商委外經營,在故居後棟非古蹟區域規劃糕點及茶飲,與舊是經典有限公司簽約,22日正式對外營運,讓遊客在美食中感受古蹟的魅力,成為竹市首個古蹟委外營運活化再利用的案例。公司負責人孫偉志表示,外縣市古蹟要生存,往往將餐飲經營在古蹟內,這並非他的初衷,因此前棟古蹟範圍將完整保留,供民眾品味懷舊,後棟經歷大火,已非古蹟,將提供糕點、茶飲讓遊客休憩品嘗。市長林智堅指出,辛志平校長與李克承博士故居,是竹市第1個古蹟委外經營管理的案子,2處古蹟皆是重要文化資產,可感受先人的歷史足跡。辛校長是台灣重要的教育哲人,桃李滿天下,李博士是新竹首位醫學博士,對後世影響深遠,市府將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透過文化局及城市行銷處,讓更多民眾享受、活用這個空間,也讓2故居得到最佳的保存。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8.21 半天岩紫雲寺縣定古蹟》 (嘉義番路)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1)

由嘉義市區沿159甲線前往攀登大湖尖山、途中經過紫雲寺。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2)

紫雲寺牌坊。 

  

前往攀登小百岳大湖尖山,途中經過紫雲寺,便順道進入參觀。座落於阿里山山脈邊緣半天岩的紫雲寺,距嘉義市區約十七公里,是嘉義地區著名的三級古蹟。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台灣佛寺裏,屬於歷史較悠久的古蹟。建築採五開間二進二廊帶左右護龍、座西北朝東南。1985年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受《文化資產保存法》 保護。寺旁有高達七十六台尺的觀音佛像,因當地風景幽美,政府有意規劃為半天岩森林遊樂區,現在有半天岩紫雲公園可供民眾遊憩。 

番路鄉位於嘉義市東方、八掌溪上游北端五公里處,昔日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出入的道路。阿里山鄉山美、樂野、達邦等部落原住民,均需經由番路鄉與平地交易購貨,因而稱為「番仔路」,日據時代才改稱「番路」。相傳民國前二百卅年,有一位高僧覺豐和尚渡海來台,遊歷至此,目睹該地峰巒挺秀,景色清幽,遠離紅塵,因而嘆:「此勝地也,為宜蘭若」。於是披荊斬棘、闢草萊,在此地結一草蘆。老和尚不時登高遠眺,發現此處地高雲天,令人有飄飄然之感,又恍惚如置身半空中,因此取名「半天岩」。覺豐老和尚又發現,此地山間雲彩常呈紫色,繞寺不散,因此將寺名取為「紫雲寺」。實際上關於創寺傳說,地方上有流傳幾個版本,有興趣可以再去查詢研究。 

乾隆三十年(1765年),藉著阿里山通事陳登求等人的協助,為紫雲寺謀設了正式的廟產,興建了正式的廟宇,寺地範圍「岩前至松柏坑,岩後至大山坪頂,岩左至董坑岩,岩右至南寮坑」。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主持工作的人是首事郭濯海,並建積慶堂齋舍,應是紫雲寺目前齋舍的前身。光緒年間,紫雲寺內籌組了半天岩佛祖會名曰「長慶班」,不僅是僧人清修之所,更能宏揚佛法普渡十方之眾,寺廟與地方的關係更為密切。民國三十年(西元1941年)因地震而倒塌,民國三十九年時(西元1950年)重建為現今的樣貌。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