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期:2009.1.18(日)  ◎天氣:晴  ◎成員:一家四口


  上河北島地圖上北橫鷹山﹝當地住民也叫她塔卡山﹞的附近標示著長長的流籠及砲台、塔卡山駐在所遺址標記,然而五年前兩度拜訪、登頂一回的記憶,卻好像只留存著橫跨過寬闊河流的長長吊橋及亂石稜段之間的美麗球蘭花影記憶。值此冬春之際,鷹山的龐然山體早已渲染一層美麗色彩、姿色誘人,而伴隨著北橫一路的嫵媚山色,今日還是決定了2009年的第五趟前往北橫、享受不塞車也不趕路的清幽登山行。

  早上09:30出發,10:50已然來到北橫40公里附近鷹山登山口的高義蘭部落。今天的行程不長、帶著輕鬆的心情整理行囊後,在北橫約39.9公里部落民舍間高義候車亭旁找到陡下入口。今日的氣溫約十幾度上下而陽光和煦,是一個令人感覺舒適的天候。11:09陡下窄小的石階路,伴著一路窸窸窣窣的落葉聲響,直降130公尺左右後,11:19來到高義吊橋橋頭。大河漫漫、山色無邊,小心翼翼踏過100多公尺長的橋面,而吊橋還算穩固,並不會太搖晃,卻也沒辦法走快。橋面看起來完整而新穎,猜想近期應曾整修。

  11:24橫越大漢溪寬闊曲折上游後,於另一頭橋尾稍憩,隨即取右陡上山徑。記得早期初次探路時,通過吊橋後即一路直行而錯過應該“馬上”右轉的登山口,而現在則掛有路條,只要仔細觀察應不虞錯過。不過小兒子還是一個勁往前直衝,趕緊呼喚而回,顯見這處岔路還是容易讓迷糊者錯失啊。於此沿崖邊山徑一路陡上,爬昇約450公尺即可抵達鷹山肩狀山頂,正常步程約需費時90~100分鐘。既然有緣二度來訪,我們當然要輕輕鬆鬆走,一路細細瞧啊,也許有人會認為「鷹」山虛有「鷹」名,但這一路卻也不單調。

  循崖邊瘦稜上行,11:35回望北橫還在仰望處。11:40鑽過一大片傾倒樹枝,繼而穿過樹林山徑,不久右折上稜後仍入樹林山徑,11:48駐足回望,已可平視北橫高義登山口,這也才再度回升至北橫啟登高度了。12:00兒子發現地上的碎落蜂巢,形似台灣島,遂逕自取名為「台灣蜂窩」。續行一路則可見像眼鏡蛇般的叢生申菝,有的已開滿紅色鮮亮果實,而早年製作簑衣的山棕也處處可見,一樣結實累累。12:18經地上一截倒木,樹身長滿菌類,其可愛形狀令人想起兒時點心~「鍋麻餅」(客語發音)。也許春天腳步已近,花草也已蓄勢待發、不甘寂寞了。

  12:24山徑左折而上,右側平台卻出現一大片駁崁遺跡,原來已經抵達日本駐在所遺址了。於此歇息10分鐘勘查一番後續行,殊不知此片山區也曾暗藏悲淒往事,也是在回程時、遇當地人士閒聊之中才得知。12:34離開駐在所遺址,山徑依舊一路陡上,四個人走得緩慢而懶散,東瞧西看到處觀察,這大概也就是本隊長期以來的典型風格了,若是兩周前是這等模樣,我想唐穗山可能就沒有辦法如此順利登頂了。12:40忽聽凌空傳來幾聲鷹嘯,爬鷹山聽鷹嘯,也算名符其實了。續行穿過幾處大片姑婆芋叢生山徑,再歇息一會。13:00開始出現幾塊矗立大石,頂著碩大鳥巢蕨,景觀原始而有趣,沿途殘楓落葉相得益彰。13:03進入竹林地帶,而一路延伸的駁崁遺跡,卻也一路述說著此處曾有的往事。而除了成片的桂竹林之外,幾叢防風觀音竹林,顯示此地早期確曾歷經開墾。

  13:10於竹林中右轉陡上一小段落差,再循徑左行,不久抵達880峰附近的三叉路口,地上有一根斜立的紅色塑膠土地界標。左向山徑可一路通往夫婦山西峰﹝H1480M﹞及夫婦山﹝H1870M﹞,登鷹山則應取右緩下的往南山徑,約行15分鐘即可抵達基石山頂。13:20稍事歇息後取右續行,13:23經左向一處平坦空地,可見早年棄置酒瓶,不知砲台遺址是否座落此地?續行再次通過竹林地帶,於13:25抵達亂石稜線路段。一路崖壁間處處攀附著球蘭叢聚葉片,可惜花季還早,還好五年前已曾邂逅這一片美麗。而一路密集碩大的山蘇景觀,卻好像一時無法與記憶連結,印象中似乎沒有此等壯觀的鳥巢蕨景象呀。

  一路要小朋友注意腳下亂石間的暗洞,他們也專注精神好奇地尋找這幾處“陷阱”。五年前我還真的在專心賞花時,險些一腳陷入深邃洞穴之中,不過現在枯枝落葉層層堆疊,看來石稜間洞穴似乎已不甚明顯了。13:33穿過平緩亂石稜線路段後,隨即抵達支稜末端肩狀的鷹山山頂平台﹝又名塔卡山,標高885公尺,立有三等三角點6264號﹞。基石附近散落著新舊四張登頂牌,最新的一張是千岳971221製作的牌子。山頭並無視野,僅東北向穿過樹縫,隱約可見上巴陵房舍墾地等景致。於此席地午餐、躺臥林間,靜靜享受一山清幽。不久忽自山腳傳來突兀的部落廣播聲響,也打破了一山寧靜,聽來好像是通知部落居民不要忘記前往領取消費券的廣播吧,也讓大夥一時之間啞然失笑。

  14:46林間舒暢休憩後,啟程原路下山。一路沿著亂石稜線、因“欣賞”壯觀山蘇,而讓人行進極為緩慢之外,那令人滿心期待花季到臨的遍佈球蘭及一些不知名蘭花的厚大氣根,也讓人內心充滿幻想。15:06漫步回到三叉路口,15:10稍歇後取左原路回程,15:37經駐在所遺址,16:20下抵高義吊橋,而崖間稜線向晚山色更美,崖邊挺立的樹上長滿橘色毛柿果實,充滿盎然生機,前眺南方左右兩座尖峰,其中西南方的尖聳山頭,可能就是馬望僧侶山吧。隨後再次通過長長的高義吊橋,而斜陽映照山色,顯得山水更為嫵媚而姿色動人了。16:29通過吊橋後,於石階步道左側工寮旁,探查下溪路徑後準備回程,兩個兒子此時發覺後方突然出現踽踽而來的人影,相遇後閒聊之間,才得知原來是當地住民趁回鄉領取消費券,抽空巡視其老家林地。大夥陡上石階路一路聊天而上,時而停步時而回首,16:49不知不覺之中就爬回北橫公路了。

  平日已移居平鎮市工作的這位原住民大哥,應該也算是我們的鄰居了,個性和善而談吐斯文,面相英挺年輕其實卻長我十歲左右,不過他的兒子卻已年近三十,也難怪相較之下、見我二子年紀尚幼而略感詫異了,不過對於能夠親子同行登山,他也是非常讚許而鼓勵的。談起年輕時候也經常縱橫在塔卡山、夫婦山、南北插等復興山區之間的往事,回首剛剛才路過的山域,他說以前是可以拉“三輪車”的,而流籠、日本駐在所也是確實曾經存在的。因為原住民帶給日本人的“剽悍”威脅感,也發生過日本人假藉請吃“牛”的事由,而騙取原住民至塔卡山域而集體屠殺的悲慘往事,令人聽來不勝唏噓,也讓人想起湖桶古道的類似悲淒往事。他說小時候晚上不時還會看到住家對面山區會有一團團冉冉飄起的“火”,應該就是這段悲淒往事的證明了。問明吊橋果然持續維護中,因為日治時代到現在,水文站都還持續進行監測作業,也難怪吊橋能保持如此完好。今天不用消費券,但行囊依舊滿載,在他的「雖然以後可能相見不相識,願神祝福你們!」的臨別贈語之中,與原住民大哥揮別,也和塔卡山的美麗山色再次揮別了。


 


 




1.高義吊橋俯瞰北橫大漢溪上游溪谷風光。


 



2.鷹山(塔卡山),標高885公尺,三等三角點6264號。


 



3.鷹山山頂全貌。




4.左往高義吊橋、直往夫婦山西峰、回往鷹山之三叉路口。




5.塔卡山駐在所遺址。




6.回抵高義吊橋前之溪谷風光。




7.高義吊橋鷹山登山口。



 




8.高義吊橋(背景為高義蘭部落來時路)。


 


 


◎也許有人會認為「鷹」山虛有「鷹」名,但這一路卻也不單調,路程不長卻可細細品味,端看我們帶著什麼樣的心情前往了。




1.鷹山山頂附近的亂石稜段滿佈鳥巢蕨。




2.駐在所遺址附近的姑婆芋山徑景觀。




3.崖邊瘦稜陡下高義吊橋前的迷人山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之足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